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中二校本教材: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1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2
鍾山祇隔數重山3
春風又綠江南岸4
明月何時照我還5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他是著名政治家,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推行新法,改革政治。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半山園。在文學方面,他也很有成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立意高遠,中心明確,議論透闢。他前期的詩歌多指陳現實,有感而發,語言激烈尖銳;晚年轉寫山水風光,更注重字句的推敲錘煉,又喜歡用冷僻的典故。這些風格,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韓愈的奇險怪僻,另一方面亦影響了後來宋詩的發展。


背景資料

王安石於景祐四年(公元1037)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從此江寧便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第一次罷相後即隱居江寧鍾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熙寧八年(公元1075)春,王安石再次奉命執政,自江寧赴京,這首詩是他泊船瓜洲渡時所作的。


注釋

1. 瓜洲:即瓜洲渡,是長江的渡口,在揚州南面。
2.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渡隔江南北相對。一水:指長江。
3. 鍾山:今南京市紫金山,王安石故居在此。
4. 綠:用作動詞,形容春風把江南的草木都吹綠了。
5. 還:指的是回到鍾山下的家裏。



賞析重點

這首詩雖寫思鄉之情,但沒有沉重、憂愁之感,全詩洋溢著輕快的情緒。這次赴京,王安石是重新獲得皇帝的重用,恢復相位,再次執政,所以他是帶著欣喜的心情離家的。

詩人用生動洗煉的筆墨,寫出了他泊船瓜洲時的所見所感。他的家在長江之南的江寧鍾山,泊船瓜洲時很自然向南望。但見京口與瓜洲一水相隔,從瓜洲到鍾山之間也只隔著幾座山,路途不算很遠。春風吹過,大地出現一片新綠,景色十分美好,實在令人依戀。詩人回望既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雖然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但詩人對家園的懷念愈益加深,甚麼時候明月才照著自己再返家園呢?

首句寫詩人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一水間」三字,形容船行迅速,頃刻就到。次句寫他回望鍾山;「祇隔」兩字極言鍾山之近。把「數重山」的間隔說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詩人的心情輕鬆;但事實上,鍾山畢竟被「數重山」擋住了,因此詩人的視線轉向了江南岸。

第三句描繪了江南岸美麗的春色,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據說詩人先後用「到」、「過」、「入」和「滿」等字,一共改了十幾次,最終改為「綠」字。為甚麼不用「到」、「過」、「入」和「滿」等字呢?因為這些字只寫風本身的流動動作,顯得抽象、呆板。「綠」則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活現了江南春天青草綿綿、生機盎然的秀麗景色。本句描繪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可指皇帝的恩德。「又」字的運用,巧妙地暗示了自己再受皇恩眷顧,重新執政。不過他雖然因重獲重用而喜悅,但亦可預見再度推行變法時,將會遇到強大阻力,受到反對派猛烈的攻擊。秀麗的鍾山、恬靜的山居生活,對他有另一種吸引力。他相信總有一天,會再回到鍾山歸隱的。故詩的結尾以反問方式,明確表達了他對鍾山故居依依不捨的情緒。

這首詩以煉字著名,一個「綠」字不僅使全句神韻頓生,而且成為修辭學上的著名例子。此詩因「一字生輝」而萬口流傳,也為後代的詩人們寫詩和改詩提供了一個範例。



延伸閱讀

1. 柯敦伯著﹕《王安石》(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香港中央圖書館索書號﹕083 1011

2.       夏敬觀選註﹕《王安石詩》(台北﹕臺灣商務印發行)
香港中央圖書館索書號﹕51.45 1031 


視聽資訊

1. 上下五千年‧宋‧王安石




2. 百家講壇‧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