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中二校本教材:傷仲永

傷仲永 王安石

金溪方仲永1,世隸耕2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3,忽啼求之4。父異焉5,借旁近與之6,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7。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8,傳一鄉秀才觀之9。自是指物作詩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觀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賓客其父13,或以錢幣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環丐于邑人16,不使學17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18。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19。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20。」
子曰21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2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2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24。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25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宇介甫,號半山,北宋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臨川市)人,世稱臨川先生。生於真宗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於哲宗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年六十六。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熙寧二年(1069年),他在朝野上下大力推行了旨在富國強兵、扭轉北宋積弱積貧局勢的變法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安石自幼聰敏好學,過目成誦,早年隨父到過南北各地,目睹時艱,即立下革新政治的大志。仁宗慶曆二年(西元1042年)中進士,歷任地方官員十餘年,政績卓著。嘉祐三年(西元1058年)進呈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改革計畫,未被接納。神宗即位,始獲重用,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積極推行新法,欲藉此挽救北宋國貧勢弱之弊。惜因操之過急,用人不當,以致新法失敗,晚年退居金陵,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諡文,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議論宏偉,分析精闢,文風峭拔,筆力雄健。亦擅長詩詞,一生著述甚多,有臨川先生文集傳世。


注釋

1.       金溪:江西省金溪縣,王安石外祖父的家鄉。
2.       世隸耕:世,世代。隸,屬於。耕,農作。世隸耕即世代耕田。
3.       未嘗:嘗,曾經;未嘗,即不曾。識書具:認識紙筆墨硯等書寫工具。
4.       忽啼求之:忽然向父母哭着索取紙筆墨硯。
5.       異焉:異,訝異。焉,指示代詞,相等於「之」,代指仲永向父母索取書具這件事。
6.       旁近:指「旁近人家」,即其鄰居。與:給。之,指示代詞,代指仲永。
7.       並自為其名:寫上自己的名字。自為其名,有二解:一、題上自己的名字。為:動詞,題上。二、名,題目。即為四句詩題上詩題。
8.       收族:團結族人。
9.       鄉:地方政府的行政區域名稱。在縣之下,村之上。秀才:書生的通稱。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觀:觀賞。之,指示代詞,代指仲永所題之詩。
10.  自是:是,指示代詞,相等於「此」,自是即「從此」。立:立即。就,完成。
11.  文理:文采和道理。者: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
12.  邑人:鄉人。奇:對……感到驚奇。
13.  稍稍:漸漸。賓客:以賓客之禮對待,名詞作動詞用。
14.  或:有的人。以錢幣乞之:拿錢求仲永寫詩。
15.  利:以……為利,名詞作動詞用。然:如此、這樣。利其然也,即「認為這樣有利可圖」。
16.  扳:帶著、牽引。環:四周、周圍,此處指「到處」。丐:乞求,名詞作動詞用。
17.  不使學:沒有讓他好好學習。
18.  予,人稱代詞,即「余」。明道:宋仁宗年號。先人:指作者的父親。
19.  令:使。稱:適合、相配。
20.  問焉:「焉」字用法同「父異焉」。泯然:形跡消滅的樣子。眾人:一般人。
21.  王子:「子」本是男子的美稱,上古皆用以尊稱他人,中古以後始用以自稱。本文第一、二段記敘部分用「予」,末段議論部分則用「王子」,從第一人稱轉為第三人稱,是為了表示議論的客觀。
22.  通:通達,明白事理之意。悟:穎悟,聰明過人之意。受之天,指先天所受的能力。材人:有才能的人。賢:動詞,勝過、超過。
23.  卒:最終。則:連詞,是、乃是,此處用以說明事情的原因。其,指示代詞,代指仲永。受於人:指後天所受的教育。至:完善。
24.  彼:他,人稱代詞,此處代指仲永。其:第一個 (彼其受之天也) 解作「他的」,指示代詞;第二個 (如此其賢) 表示語氣的加強。賢:形容詞,良善的、有美好德行的。受之人:同「受於人」。且:尚、還,如「尚且」。
25.  夫:粵音[],語氣助詞,無義;置於句首可視作發語詞,起提示作用。固:當然、誠然、固然。而已:表示限制或讓步的語助詞,相當於口語中的「罷了」。邪: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耶」,可解作「嗎」。


語譯

金溪縣人方仲永,家裡世世代代務農。仲永長到五歲,沒有見過紙墨筆硯等文具,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從附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並且給詩作題上篇名。他的詩以供養父母、團結宗族為題旨,全鄉的讀書人都傳看了。從此,人們指著東西叫他作詩,他都能立刻寫成,而且詩中文采、義理都有值得鑒賞的地方。同鄉的人對此感到驚奇,漸漸有人以賓客之禮來接待他的父親,有人還用錢財禮物請求他寫詩。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領著仲永四處拜訪鄉親,不讓他學習。

我早就聽說仲永的事蹟了。仁宗明道年間,跟隨父親回家,在舅舅家見到了他,當時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比不上過去人們傳說的那樣好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再到舅舅家問起仲永,聽人說道:「普普通通,和常人沒有什麼分別了。」

先生說:「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與的。他的天賦才華,比一般有才能的人好得多。最後還是成為平常人,是因為後天受到的教育不夠的緣故。像他天賦才華是這樣的優異,不經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為平常人。今天那些沒有天賦才華的人,本來就是平常人;後天又不接受教育,還能成為一般人嗎?(恐怕連成為平常人都不可得了。)」


賞析重點

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一零四三年)。當時,作者在揚州任簽判,因公差順路回故鄉臨川。在金溪舅父家得悉鄉民方仲永的情況,有所感觸,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本文通過敘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天資與教育均是造就人才的必須條件。天資聰穎的方仲永,幼年「指物作詩立就」,後來卻沒有繼續受教育,放棄了學習,結果一事無成。資質穎悟的神童尚且如此,對於天賦平平的人來說,學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本文的前兩段簡要敘述了方仲永從「神童」演變至平庸之人的故事;後一段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發表議論,指出了作文的主旨,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文章寓理於事,因事即理,前後對比,先揚後抑,敘事和議論相結合,言簡而意深。全文以「傷」構築布局,以「傷」蓄勢運筆,而又不留一絲直言傷悼的痕跡,確是難能可貴。由本文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散文在青年時期就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文中講述一個故事:宋朝有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自幼天資聰明,五歲時就能作詩。後來由於沒有受到教育也不能堅持自學,逐漸把原本的天賦喪失了。作者透過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一個人不論先天條件有多麼優越,如果自恃聰明,不肯接受後天教育和學習,不僅難以長進,就連原來的聰明也保不住。天資聰明的人尚且如此,那些不具有先天條件的普通人,如果不肯學習和接受後天教育,其結果就更不堪設想了。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敘事(文章一、二段),回顧方仲永由神童而變為庸人的經過;第二部分是議論(文章第三段),分析他變成庸人的原因。全文借事說理,具有說服力。

文章一開始就以褒揚之筆,著力刻劃方仲永「受之于天」的天賦異稟,描寫他的種種異行:其世代務農,家中眾人照理不識書具,但他五歲時卻「忽啼求之」,且能「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自此以後,更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奇異情狀紛呈迭出,這是從仲永方面下筆。而「父異焉」、「鄉秀才觀之」和「邑人奇之」,則是通過眾人側面反映,進一步渲染其奇異。這種反覆強調和渲染其「奇」,正是為寫其後來平庸「不奇」而作準備,可視為先揚後抑之筆。後來的仲永,則大別於前,到十二、三歲,尚能作詩,可惜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了二十歲,則「泯然眾人矣」。方仲永童年與青年兩個時代智與庸的逆轉,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令人怵目驚心,這也為後來的議論,提供了有力依據。這部分的敘述有詳有略,剪裁得當,重點突出。雖然全是客觀敘述,但作者個人的觀點已從中隱隱透出,為後面的議論作了充分的鋪墊。

本篇旨在勸學,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但自始至終沒有正面提出,只以「不學」為論題,從反面落筆。首先以一個天才淪為普通人的反面事例,指出不學習的害處。作者精心選擇了仲永五歲、十二三歲,以及成年後等三個年齡時的智力表現,簡要的展示出他從奇到凡的歷程,從中突顯了方父「不使學」正是仲永淪落的關鍵。
作者接著用三分之一篇幅的議論部分,以其特有的盤折文風,反反覆覆地比較「受之天」(指天賦)與「受之人」(指後天學習或教育)兩者誰為重要時,也是從「不受之人」(指不學習或受教育)切入,著重闡述無論有無天賦,後天學習都是不可或缺的:天資聰穎者不學習,會泯沒他的天賦,淪為凡人;而資質平平的人不學習,就連做個凡人也不成。尤其是這後一個推論,「極危悚,又極精切」,所以能警動世人,達到勸學的目的。

這原本是一個關於天才淪落為庸人的故事,而世上多凡人,因而一般讀者對於這類故事只感好奇有趣,不易產生一種與切身有關的警覺。但作者卻從這則奇聞異事中,剔發出普遍意義來,可見其思智筆力過人之處。

此外,本文構思巧妙,雖命題為「傷仲永」,通篇卻並無一「傷」字。然而作者敘人事,發議論,時時處處都流露出內心真誠的傷悼與惋惜之情。使題、文能始終互為照應,可見作者的運筆及用心。

全篇可分為三節,一、二段純記述人事,不雜一句辯析議論,已顯示作者的匠心。王安石此文是用欲抑先揚之法,他深諳要點明仲永的所「傷」之處,須先寫盡仲永的可「揚」之處。所以作者落墨於傳聞,將方仲永五歲便操筆成詩的佳話先予記述,力數其可「揚」處,「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未嘗」而「忽求」,當為「一揚」;繼以「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即書」且「自為」,可稱「二揚」;而「傳一鄉秀才觀之」的「傳」、「觀」二個動詞極富神采,應看作可「揚」之三;而「指物立就」四字,使五歲「神童」聰穎、機警、可愛之狀活立於紙上。可謂應「揚」之四;至於「邑人奇之」,則指出「神童」的聲名傳遠,自然是可「揚」之五。凡此五處,已使作者深信「天才」的存在,即便是傳聞誇飾,王安石似乎也不願去辯析,只是一心記述而已。可褒揚者凡五處,給人以「傷又從何來」之感。作者繼而敘記因有此五處,「神童」之父「日扳仲永環丐於邑人,不使學」。天才之悲劇也就從「日扳」、「不使學」而起。不過作者行文仍不示明褒貶,雖寓於文句之中,而「傷悼」仍不落一字。作者對為父者「賓客」、「乞錢幣」、「利其然」的作法非常反感。於是順勢提煉出「不使學」三字作為全篇的「伏筆」。方仲永的可惋惜、可傷悼處既由此始,亦正在此。從行文看,「不使學」三字仍然是記實的敘述,並不指代褒貶。但可「揚」之處說盡,「抑」而所「傷」者也就不言自明了。此處「不使學」三字如分水嶺,使「神童」的五條褒揚頓成飯後茶餘的話題。

第二段敘事記人,從仲永「十二三」時作者的親見其人,到「又七年」之後的再次詢問,王安石對其事其人的關注愈加深切。不過仲永已經由「不能稱前之聞」回復為「泯然眾人」。「神童」的佳話亦就此結束,作者由此悟出的一番議論卻不能不發。王安石耳聞目睹,以「神童」方仲永五歲能操筆成詩,「十二三」卻「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更已「泯然眾人」的驚人變化,痛感「不使學」的貽害「神童」,更貽害眾人,傷悼、嘆惋之情頓然直抒無遺。行文已非純粹記人事,語辭亦直露作者的情感。「不能」與「泯然」二詞,貶抑明顯,傷悼溢於言表,而二個虛詞「矣」,更是含一片嘆惋之意。
王安石以鮮明的三組對比:「神童」的「受之於天」與「受之於人」;仲永前後變化的「一聞一見」;「天才」早期的「通悟」與後期的「平庸」,寓言式地指出:「不受之天」的眾人,既無「神童」的聰穎「通悟」,若「又不受之人」,不願努力學習,加強後天的教育,其後果更不堪設想,「得為眾人而已耶?」或許連普通人都跟不上了,真是語重心長。而對比之層次,更使文意清晰深刻。



文學知識


a)王安石的散文成就

王安石生平著述頗豐,有字說、周禮新義及臨川集一百卷。他對文學的看法,大致和歐陽修相同,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為社會服務—「務為有補於世」。他的政治論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極為突出,不論長篇短文,結構都很嚴謹,說理透闢,語言樸素簡潔,不受傳統的束縛,散發著懾人的光芒,這也形成他的散文作品筆力鋒銳、簡勁峭拔的獨特風格。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等都很有名,後者以極其簡鍊的筆墨,概括無數反覆意象,而被人稱道:「只下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

b)王安石散文特色

1) 風格:王安石散文取法韓愈,雄健峭拔,邏輯嚴密,但他強調獨創,反對學步古人。後被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 名篇:《答司馬諫議書》、《讀孟嘗君傳》、《傷仲永》、《遊褒禪山記上》、《仁宗皇帝言事者》(梁啟超譽萬言書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

3) 特色:王安石的文章,承接韓愈所提倡的「文以載道」、柳宗元所主張的「明道」、歐陽脩所高舉的「明道致用」一脈相傳的古文精神,強調散文經世致用,但也不排斥散文審美作用。同時,他又提倡為文須簡約精練。



延伸思考


1.        你認為甚麼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最大?
2.        你認為神童 / 資優兒童在生活中面對甚麼困難?社會應該怎樣幫助他們?
3.        在香港社會中,不乏神童跳級的例子,你有何意見?



延伸閱讀



2.   人文世相:王安石的私生活

3.   唐宋八大家與古文運動http://www.chiculture.net/0411/html/a01/0411a01.html


視聽資訊

1.  林奕匡《傷仲永》ATV春節晚會




2.  林奕匡《傷仲永》






附錄:

傷仲永

主唱:林奕匡
作曲:林奕匡
填詞:小廣
編曲:馮翰銘
監製:馮翰銘

歌詞

呢喃著重複著某一首歌 他奔馳在紅色的計程車
來一個走一個多載一個 那飯盒放了整晚已不記得
小時候他也能堪稱出色 明明長大以後只配跑車
親戚朋友都在身邊附和 有能者未來應該隨手可得
無奈成長讓一切褪色 光華暗淡了就變成凡人了
黃金時代不閃亮就一閃而過 不見了
錯過了什麽 其實他懂得 才甘心吞下這苦澀
平凡的角色 記憶中閃爍著 
他原來的舞臺不知道變成了什麽
反正走遠了 現在雙手只能開車
失去了顏色 說不清值不值得 算了
丟失的放棄的自己負責 他欣賞著最平庸的景色
差一步就可能發光發熱 短暫的足夠一輩子炫耀著
氣勢不凡的乘客很多 原本他也能成為其中一個
康莊大道旁邊小路那麼曲折 習慣了
錯過了什麽 其實他懂得 才甘心吞下這苦澀
平凡的角色 記憶中閃爍著
他原來的舞臺不知道變成了什麽
反正走遠了 現在雙手只能開車
失去了顏色 說不清值不值得 算了
錯過了什麽 其實他懂得 才甘心活在這一刻
換不了角色 誰都無可奈何
看著萬家燈火不知道區別是什麽
快樂不快樂 關了燈就安心睡了
明天的天色 哪裡看都一樣的 算了


引用來源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E6%9E%97%E5%A5%95%E5%8C%A1-%E5%82%B7%E4%BB%B2%E6%B0%B8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