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中二校本教材: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1 中,武陵2 人,捕魚為業。緣3 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4,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5,漁人甚異之6 。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7 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8 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9 ,土地平曠10 ,屋舍儼然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12,阡陌交通13,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14 如外人。黃髮15、垂髫16,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17 答之。便要18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19 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20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21 ,皆歎惋。餘人各復延22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23 也。」

既出24 ,得其船,便扶向路25 ,處處誌26 之。及郡下27 ,詣太守28 ,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29 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30 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32 ,未果33 。尋34 病終,後遂35 無問津36 者。



作者簡介

陶潛 (365-427),原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於東晉時期,東晉滅亡後,才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陶潛少負志向,曾任數次小官,惟他不願在黑暗的官場與貪官同流合污,因此在四十一歲時辭官歸隱,自此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陶潛有「田園詩人之祖」的美譽,因為他的詩文,多寫農村悠閒的生活及優美的大自然風光,從中流露出他熱愛田園生活的情感,其作品備受後人推崇。

背景資料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桃花源詩並記》中的「記」,即相當於詩歌的序。這是陶潛辭官、歸隱田園十六年後的作品。本文記述了漁人發現桃花源經過及在那兒的經歷。陶淵明文中所塑造的「桃花源」,其實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一個與世隔絕,沒有動盪政局和暴政的完美世界。然而在干戈不斷的東晉亂世中,想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地方,是夢寐難求的事,故他只好藉此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以及寄託了對理想世界的嚮往。


注釋

1.   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西元三七六~三九六年)。
2.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縣境。
3.   :沿著。
4.   :古代的長度單位,歷代制度不同,有以五尺、六尺或八尺為一步的。
5.   落英繽紛:落花繁多而紛亂。英,花。
6.   甚異之:甚,很。異,這裡作動詞用,感到奇怪。之,代詞,指所見之景象。
7.   髣髴:即「彷彿」,隱隱約約。
8.   才通人:才,只。通,通過。
9.   豁然:開闊的樣子。豁,粵音[]
10. 平曠:平坦遼闊。曠,粵音[]
11. 儼然:整齊的樣子。儼,粵音[]
12. :類。
13.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通達。阡陌,田間的小路,南北橫貫的叫「阡」,東西橫貫的叫「陌」。,粵音[]
14. :完全。
15. 黃髮:借代老年人。老人髮色轉黃,故稱老人為黃髮。
16. 垂髫:借代兒童。髫,小兒額前下垂的髮。髫,粵音[]
17. :通「俱」,皆,都。
18. :通「邀」,邀請。
19. :全,都。
20. 邑人:鄉人。
21. 為具言所聞:把自己聽到的全都告訴他們。
22. :邀請。
23. 不足為外人道:不值得、不必。為,對。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道,說。
24. 既出:既,已經。出,離開。
25. 扶向路:就沿著先前的來路。扶,介詞,表示方向,沿著。向,原來的,舊的。
26. :標誌、標記,這裡作動詞用,留下記號。
27. 及郡下:到了郡城(武陵)
28. 太守:往、到,粵音[]。太守,地方長官的職銜。
29. :終於。
30. 南陽劉子驥南陽,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劉子驥,名驎之東晉末隱士,好遊山玩水。見晉書隱逸傳
31. 規往:計劃前往。
32. 未果:沒有實現。
33. :不久。
34. :就。
35. 問津:問路,此指尋訪桃花源的路。津,渡口。


語譯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郡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撐著船沿小溪前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看見一個桃花林,兩岸種植的桃花各寬數百步,中間沒有其他樹木,地上長著芳香的草,初開的桃花繁多,漁夫人覺得很奇怪。他再往前走,想走到樹林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處,就是小溪的源頭,漁人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亮光,於是漁人下了船,從洞口走進去山洞的首段很狹窄,只容得下一個人通過,再往前走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朗。那兒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還有排列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還有桑樹、竹子之類的植物。田間的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雞啼狗吠的聲音此起彼落,男男女女在田中往來種作,他們的衣著完全與外面的人一樣。不論老人或小孩,都自得其樂。

村民看見漁人,大吃一驚,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全部經過一一告訴他們。村民便邀請漁人到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招待他。其他村民聽說來了個漁人,都來打聽消息。據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朝的禍亂,便帶著妻子、子女和同鄉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之後不再出去,於是便跟外界隔絕了。村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連漢朝也不知道,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他所知道的一一告訴他們,大家都驚訝歎息。其他村民又分別邀請他到家裡作客,拿出酒菜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便向村民辭別。村民還對他說:「這兒的事你不必要向外面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桃花源後,漁人找回小船,就順著原來的路回去,一路上留下記號。回到武陵郡,拜見太守,說出自己的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起前往,尋找之前漁人留下記號的地方,最後迷了路,再找不到往桃花源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很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便很高興地計畫前往;但他還沒找到,不久就得病死去了,以後就再沒有尋訪桃花源的人了


賞析重點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陶潛以極豐富的想像力,用虛實相襯的筆法將桃花源寫得疑幻疑真,予人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文章開首即點明時間、地點和人物,好像真有其事;但是我們仔細留意「太元中」這三個字,不難發現破綻。這個「中」字用得十分巧妙,陶淵明假設漁人進入桃花源一事發生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但又沒有明確地說出是哪一年,使故事看上去像歷史事件,卻又帶有傳說性質。而且寫漁人是不知不覺地踏上通往桃花源的路,這就更讓人覺得桃花源是個神祕莫測的地方。此外「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字;「忽逢桃花林」的「」字,同有畫龍點睛之妙,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描述得飄忽不定,而且暗示漁人已走入不辨之境,再將他進入桃花源時那恍惚迷茫的精神狀態也一併點出來。

在這同時,陶潛也非常注意作品的真實感。桃花源雖然,但是他將這個理想國度刻劃得非常逼真:平坦遼闊的田地、排列整齊的房屋,縱橫交錯的小路等事物,雖然漁人身處的世界也有,但在桃花源裡所以東西都是美好的,和漁人的身處世界截然不同,這樣更加強了令人嚮往和追求桃花源的效果,使得整篇作品具有濃烈的虛幻色彩,又不失強烈的真實感。再者,陶潛仔細地描寫了漁人和村民的對話,以及眾人的反應及至漁人後來返回武陵郡的過程,陶潛都寫得非常細膩,透過漁人的觀感來寫,使人感到桃花源的而且確曾經存在世上

最後,當漁人離開桃花源,有意再去尋訪的時候,再也找不到進入那兒的路了,一瞬間,桃花源好像煙消雲散一樣,令人感到驚奇萬分。最後寫南陽劉子驥欣然尋訪這樂土,但失敗收場,根據考證歷史上真有其人,而且是與陶潛同時代的人,陶潛把他寫入作品中,進一步渲染作品中真真假假的氣氛。作者在文中時而注入歷史元素,時而烘托出桃花源的虛幻,更突出了將桃花源寫得虛實莫測,似有若無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亦可見作者的心思。

此外,結構嚴謹,層次分明亦是本文值得欣賞之處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漸次將情節鋪展開來。首先,寫他發現桃花源的經過。陶潛巧妙地將漁人發現桃花源一事完全歸之於意外,只是由於「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又被這桃花林的美景所吸引,以致「復前行,欲窮其林」,於是在「林盡水源」處發現一座山,因為「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才引起他的好奇心,從而「舍船,從口入」,走進了桃花源。這樣由「溪」到「林」,由「林」到「山」,由「山」到「村」,漁人步步前行,每走到一處地方,也令讀者期待看到他所見的景象,實在是引人入勝。接著,寫在桃花源內的見聞。陶潛先寫漁人所見,展示那兒優美的環境;再寫其所聞,借漁人與村民的問答凸顯文章主題:對美好世界的嚮往。最後,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的情況。借漁人不能再次找到桃花源,暗示了這地方並不存在,而陶潛並沒有就此結筆,而是用劉子驥尋找桃花源失敗作結。整篇文章的結構十分完整,敍事極有條理,而以上的結局令文章看來更撲朔迷離,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再者,陶潛的作品不事雕琢,反而著力塑造質樸自然的風格,故常用白描例如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從「土地平曠」到「並怡然自樂」,只不過用了四十八個字,就描繪出一幅極其優美的圖畫,當中無一贅字,亦能將該處的景色顯露無遺。陶潛的作品往往是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評之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本文正好印證了以上評價。


文學知識:序

序是文類的一種,是用來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的文章,宋代王應麟解釋:「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古人原將「序」置於書後,如許慎《說文解字敘》(「敘」通「序」)、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揚雄《法言‧序》等,後人於文末又有所增補,乃將序移到前面,於是置於文章或書籍前的篇章稱為「序」。

按內容分類,序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第一是書序:用來說明著作旨趣、動機及經過,抒發著作感想等內容。因作者身分不同,可分為自序,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和他序例如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第二是詩序,詩序與書序作用相似,適用在詩作前面。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文天祥正氣歌并序》,這正是本文所屬的類別。

第三是贈序,古時文人以此贈人以言,表示敬愛、關切之情。例如韓愈送董邵南序》、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順帶一提,這一類「贈序」,過往多與序跋視作一類,然而,也有學者,如清代姚鼐就主張區分出來,另立一類。

第四是宴樂序,古人宴飲,每推舉一人撰寫文章,記述聚會酬唱的緣起,並多作為當時所作詩歌的總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來這類文章獨立成篇,無詩配合亦可單作。


延伸思考

1. 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有甚麼特色?

2. 桃花源內的人最初因為甚麼原因移居此地?為什麼居民要求陶淵明保守桃花源的秘密呢?

3. 你認為陶淵明寫《桃花源記》背後有甚麼深意?

4. 對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地真實與否,學者各執一詞,你相信真的有桃花源嗎?為什麼?

5. 香港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你覺得香港能夠稱得上桃花源嗎?你心目中的桃花源又是怎樣的?


延伸閱讀

1. 陶淵明:《南山佳氣:陶淵明詩文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1.432 7736

2. 杜少春主編《田園,我們心靈的故鄉:陶淵明詩名篇欣賞》,台北:學鼎出版社,1999年。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1.532 7736

3. 黃國彬:《陶淵明的藝術》,香港:學津出版社,1983年。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1.532 7731

4. 王國瓔:《台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29 7736

5.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851.5 4449




2 則留言: